我的昊昊考小學了
時光荏苒,彷彿才是昨天,昊昊仍在襁褓之中,今日,我已去了一間小學,為他遞上入學申請表。回家看看他那一副傻呼呼的樣子,好不容易才把他跟小學生,拉上關係。
提起考小學,不禁為香港的家長黯然。可能我是「行內人」,比較「深明大義」(!),我真的為那一些為入一所自覺理想小學,而排隊排一天半天的家長辛苦。我自問沒有這份心意,入一間好學校,每個家長都有此盼望。問題是:何謂一所好學校?這可是叫人費煞思量。現在的父母流行為子女考一所直資學校,作為保險。有一陣子,我也有一點迷惘,不為昊昊張羅一間,好像有點對不起他。但回心一想,又沒有一間直資小學,是我心頭之好。生說如果直資的課程,與官津的一個模樣,何必要選一間直資呢?除非它有不可多得的優點。
那就要回到那個老問題:何謂好?
生深信,孩子愈小,家庭教育愈為重要。他更相信,只要孩子願意去學習,他在哪一間學校,也可以達到目的。好與不好,不在乎客觀環境,只在乎主觀意願。於是,我們終於為了昊昊選了一間附近的小學,避免他花太多時間在舟車之上,精神疲累,影響學習情緒。
然後,又面臨第二個問題:昊昊只有五分「長子」分,實在大大遜色於其他小朋友。萬一抽籤失敗,入不了這一間「心儀」的小學,那又怎麼辦?原則上,也沒有什麼可以擔心,每一個小朋友也一定可以獲派一間小學,一定不會入不了小學。既然「好」沒有定義,他入了什麼小學,自然也不是問題。我只是在內心掙扎,我是不是應該領回我的領洗紙,讓昊昊在入學分上可以多加分數?老實說,我不願這樣做,這不是我的做人作風。於是,我最後決定就呈上那五分「長子分」便算了。反正不會沒有小學收錄他吧。
就在這個時候,報載聖公會小學宣布所有天主教徒報讀旗下的小學,均可以直接取得五分「同信仰分」。他們表示絕不是為了「爭客」,宗教合一,一貫也是他們教會的宗旨。
如果宗旨恢宏宏如大藍天,要違背宗旨,又的而且確,並不容易。
驀地,我想起我如何入小學。我考了兩間小學,那個年代,是要去考入學試的。結果,我入讀了家對面的一間。另一間,連考到沒有,我也忘記了。
昊昊的申請表,已到了小學,其餘的,只看他的造化了。
Thursday, September 28, 2006
Friday, September 22, 2006
霞園侍母圖
〈霞園侍母圖〉
曾與生看過一幅國畫。用現今的角度來看,那是一幅不太好看的畫。我對藝術沒有什麼認識,不能說那畫是否具有質素,只是直覺上感到畫中的兩人,大小並不合比例。母親畫得太大,兒子顯得太小了。
畫的左手邊繪畫了一個穿著晚清服裝的婦女,她的衣著跟我們在電視燈箱中看過的晚清中年或老年已婚婦人,沒有兩樣。她坐在一張梨木的椅子之上,神情煞是嚴肅。臉孔是繃緊的,眉梢嘴角,找不到半分的笑意。她的雙手輕輕的放在身前,裙的下擺盈地,露出了古老的繡花鞋的鞋頭。
畫的右手邊,畫了一個穿了清代文人服飾的書生,他正在垂手,站在那婦女的前方。他的面容也是肅穆的,笑容欠奉。我覺得二人的神情古裡古怪。美名為「侍母圖」,為什麼大家均予人別別扭扭的感覺?難道百多年之前,侍奉母親就是如此難為情?二人的距離,全不會令人感覺溫韾。咫尺之間,盡是白色畫紙的空洞寂寞,畫中人是否有如此感覺,百多年了,早已不得而知;百多年後的畫外人,卻切切實實感覺到母子之間的疏離,大抵不會是畫師的原意吧。
畫掛在一間齋堂之中。齋堂是生的太公一手興辦,歷史悠長。齋堂也是生度過童年歲月的地方,他對它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感情,就是今時今日,物是人非,他仍視之為他家族的一項遺產(其實沒有實利收入,嚴格來說,那根本不是一項資產)。生說畫中侍母的,是他的太公。太公跟他母親的感情如何,現在我想再沒有什麼人可有答案,連生的年近七十的老父,也只在孩提之時,見過已是垂暮的太公數面,更遑論太公的母親了。可有雅興繪下一幅圖畫,表達母子之間的情誼,若非是時下文人之風尚,我想太公也應該視母為尊,十分孝順吧。
今年生日,有幸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,來了一個冷鋒,令初秋的微涼,充斥在每一個角落。九月金秋,對香港人來說,本是有一點匪夷所思,如今,夢寐卻已求,人也變得精神爽利。
生和我早已計劃,那天帶著小兒昊昊,高高興興的玩一整天。昊昊愛沙灘,陽光不太猛烈之下,到海邊真是一個十分不俗的選擇。腳丫一踏著沙地,昊昊即興奮大叫,更連忙脫下鞋子,在沙地上又蹦又跳。我們找了一個位置,舒舒服服的坐下,昊昊即拿著他帶來的沙灘玩具,當其「泥水佬」去也。我和生笑得打跌,一個剛滿五歲的小兒自稱「泥水佬」,無論如何,也是引人發噱的。但轉念想及,又不禁驚嘆昊昊的繆思,且看他一手挽著小水桶,一手扛著小泥耙,還不是一個活脫脫的小小「泥水佬」?
做媽媽的,如此心滿意足地看過兒子當「泥水佬」,大抵也只有這情這景。
生拿著相機,捕獵著昊昊的一顰一笑。昊昊蹲在我的跟前,正在專心的掘著沙地。生在我們面前,量著角度,然後大喊,叫我母子二人一起對著鏡頭,露出笑容。於是,「咔嚓」一聲,我和昊昊的笑靨,也即時剪貼在數碼相機那小小的幕屏之上。
生開開心心的多拍了數張照片,然後坐在我的旁邊,和我分享著藏在那小方匣內的喜悅。看到剛才提及的那一張,生突然大笑說:「哈哈,好一張『霞園侍母圖』。」
我看著那小小的屏幕。昊昊在相片的最前方,正在回轉著頭,看著父親微笑。他手持著小泥摌,一副洋洋得意的天真模樣。我則在相片的後方,席地而坐。樣子嘛?也是洋洋得意的。令人記起那一年,手抱著只有三歲的昊昊,在富良野紫色花海之中,拍下的一張相片。那相片的12R「大版本」,至今仍在我的案前。同事曾戲言那是個躊躇滿志的笑容,簡直羨煞旁人。
這幅現代「侍母圖」的背景,沒有梨木椅子,只有屯門黃金海岸的金黃沙點及陽光。還有,看到的是現代科技的象真程度。我和兒子的大小比例,當然和真實的情況,完全一致,我沒有太大,他也沒有太小。
這是生送給我三十八歲大壽的最佳賀禮。他還不知道,以為自己與兒子「合資」買下的髮夾,便是太座今年的生日禮物。
謝謝。生和昊昊。
曾與生看過一幅國畫。用現今的角度來看,那是一幅不太好看的畫。我對藝術沒有什麼認識,不能說那畫是否具有質素,只是直覺上感到畫中的兩人,大小並不合比例。母親畫得太大,兒子顯得太小了。
畫的左手邊繪畫了一個穿著晚清服裝的婦女,她的衣著跟我們在電視燈箱中看過的晚清中年或老年已婚婦人,沒有兩樣。她坐在一張梨木的椅子之上,神情煞是嚴肅。臉孔是繃緊的,眉梢嘴角,找不到半分的笑意。她的雙手輕輕的放在身前,裙的下擺盈地,露出了古老的繡花鞋的鞋頭。
畫的右手邊,畫了一個穿了清代文人服飾的書生,他正在垂手,站在那婦女的前方。他的面容也是肅穆的,笑容欠奉。我覺得二人的神情古裡古怪。美名為「侍母圖」,為什麼大家均予人別別扭扭的感覺?難道百多年之前,侍奉母親就是如此難為情?二人的距離,全不會令人感覺溫韾。咫尺之間,盡是白色畫紙的空洞寂寞,畫中人是否有如此感覺,百多年了,早已不得而知;百多年後的畫外人,卻切切實實感覺到母子之間的疏離,大抵不會是畫師的原意吧。
畫掛在一間齋堂之中。齋堂是生的太公一手興辦,歷史悠長。齋堂也是生度過童年歲月的地方,他對它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感情,就是今時今日,物是人非,他仍視之為他家族的一項遺產(其實沒有實利收入,嚴格來說,那根本不是一項資產)。生說畫中侍母的,是他的太公。太公跟他母親的感情如何,現在我想再沒有什麼人可有答案,連生的年近七十的老父,也只在孩提之時,見過已是垂暮的太公數面,更遑論太公的母親了。可有雅興繪下一幅圖畫,表達母子之間的情誼,若非是時下文人之風尚,我想太公也應該視母為尊,十分孝順吧。
今年生日,有幸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,來了一個冷鋒,令初秋的微涼,充斥在每一個角落。九月金秋,對香港人來說,本是有一點匪夷所思,如今,夢寐卻已求,人也變得精神爽利。
生和我早已計劃,那天帶著小兒昊昊,高高興興的玩一整天。昊昊愛沙灘,陽光不太猛烈之下,到海邊真是一個十分不俗的選擇。腳丫一踏著沙地,昊昊即興奮大叫,更連忙脫下鞋子,在沙地上又蹦又跳。我們找了一個位置,舒舒服服的坐下,昊昊即拿著他帶來的沙灘玩具,當其「泥水佬」去也。我和生笑得打跌,一個剛滿五歲的小兒自稱「泥水佬」,無論如何,也是引人發噱的。但轉念想及,又不禁驚嘆昊昊的繆思,且看他一手挽著小水桶,一手扛著小泥耙,還不是一個活脫脫的小小「泥水佬」?
做媽媽的,如此心滿意足地看過兒子當「泥水佬」,大抵也只有這情這景。
生拿著相機,捕獵著昊昊的一顰一笑。昊昊蹲在我的跟前,正在專心的掘著沙地。生在我們面前,量著角度,然後大喊,叫我母子二人一起對著鏡頭,露出笑容。於是,「咔嚓」一聲,我和昊昊的笑靨,也即時剪貼在數碼相機那小小的幕屏之上。
生開開心心的多拍了數張照片,然後坐在我的旁邊,和我分享著藏在那小方匣內的喜悅。看到剛才提及的那一張,生突然大笑說:「哈哈,好一張『霞園侍母圖』。」
我看著那小小的屏幕。昊昊在相片的最前方,正在回轉著頭,看著父親微笑。他手持著小泥摌,一副洋洋得意的天真模樣。我則在相片的後方,席地而坐。樣子嘛?也是洋洋得意的。令人記起那一年,手抱著只有三歲的昊昊,在富良野紫色花海之中,拍下的一張相片。那相片的12R「大版本」,至今仍在我的案前。同事曾戲言那是個躊躇滿志的笑容,簡直羨煞旁人。
這幅現代「侍母圖」的背景,沒有梨木椅子,只有屯門黃金海岸的金黃沙點及陽光。還有,看到的是現代科技的象真程度。我和兒子的大小比例,當然和真實的情況,完全一致,我沒有太大,他也沒有太小。
這是生送給我三十八歲大壽的最佳賀禮。他還不知道,以為自己與兒子「合資」買下的髮夾,便是太座今年的生日禮物。
謝謝。生和昊昊。
Tuesday, September 12, 2006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