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多年前,有兩個老華僑在國外經營洗衣行業,勞碌半生,帶著他們辛辛苦苦,節衣縮食蓄下的五十萬元,走進旺角民政署,說要建立一間學校。五十萬可以買下幾個單位,安居樂業,但他們沒有這樣想。他們一心只想辦一間學校,讓普羅百姓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,因為夫婦二人正是沒有知識,才捱得拚了老命。他們不希望香港的兒女,捱盡這一些鹹苦。
五十萬並不足以建辦一間中學,那時候,天主教喇沙會剛好也向政府申辦中學,於是,由民政署穿針引線,玉成了好事。天主教喇沙會張振興伉儷書院正式奠基。只是張夫人已沒有機會親眼見證這個時刻。有份親自主持奠基禮的張先生亦無緣看到學校正式落成。張氏夫婦沒有將遺產留給女兒,女兒在怎樣的環境下生活?便跟你跟我跟香港大部份的家庭一樣,在屋邨自食其力,過著「獅子山下」的生活。不過,獨生女兒卻一直十分支持父母的決定,縱然如果父母留下五份之一的儲蓄給她,她已可以過著全然不同的生活,她也以遙遠的柴灣有一所以她父母命名的中學為榮。
四十年前的柴灣,一所中學也沒有,在這裡建校,就是為了偏遠地區的莘莘學子。那時候的外籍修士及部份老師,不只在學校工作,甚至留宿學校,跟孩子一同生活,一同成長,竟與張先生夫人的辦學精神,不謀而合。喇沙精神就是Working for the poor。四十年以來,學校便是這樣,一年一年的經營下去。
張氏女兒如今已是耄耋之年,中了風兼且行動不便,仍與子女居於公共屋邨,她和她的家人都以張氏夫婦的懿行為榮,令人欽佩。
這是一個香港人的小故事,是一個十分感人的小故事。
下圖:左起---李兆華校長、張女士的兒子兩位歐陽先生、兒媳及外孫、郭樹業校監、玉成好事的政務官林先生、何江顯前校長(攝於22/1/11天主教喇沙會張振興伉儷書院四十年校慶晚宴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