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anuary 02, 2011

剪不斷,理還亂

城門水塘的登山石階,有兩個老伯伯經營了兩個小攤「飛髮鋪」,我們一家小孩的頂上烏絲,都是有賴兩老,才能有條不紊的生生不息。山邊理髮鋪,跟《歲月神偷》中秦沛的鋪子沒有兩樣,只是秦沛的小鋪都可算「有瓦遮頭」,山邊小鋪則只拉了帆布,風吹雨打,都是不會開門營業的。

不過,除了帆布上蓋之外,與一般「飛髮鋪」又真的分別不大。至少小孩輪候期間,仍可看《老夫子》及《兒童樂園》。其實鋪子沒有水源,因此不會為顧客「洗頭」,怎可說與一般理髮店沒有分別,只是小孩眼中,洗不洗頭一點也沒相干,有沒有《老夫子》,才是關鍵。反正理髮之後回家清洗,已成了慣例,有專人洗頭,還予人格調奇高的感覺,小孩一般來說,都是不講格調的。剪髮之後,伯伯拿出爽身粉撲撲頸後,便大功告成,有何格調可言呢?

可能始終是女兒身,家人對我的外型,有時都會有點要求。因此,印象中也曾跟著父親到邨中的理髮店剪髮。詳情記不了,只對洗髮用的洗髮膏,大有印象。那是國產的「海鷗牌」,有藍、綠、黃三種顏色,盛著圓圓的塑膠罌子內,如我們現在用的面霜。印象深的原因是我家也使用同一牌子洗髮膏,家用物品居然跟街上店子一致,小小腦袋中登然覺得家中也格調十足。如此這般的想法,果然數十年後仍藏於腦底。

也曾跟著媽媽上別人的家理髮去。聽媽媽說,直至今時今日,公共屋邨內仍有人以家居經營理髮生意,顧客全是「街坊」。數十年前,這些情況比比皆是。媽媽是這些「亦鋪亦居」的店子的老主顧,因為她要「電髮」,若不到這些「店子」光顧,花費太大,家中焉能負擔?而且多帶一個小孩去搽搽電髮藥水,捲捲兩條辮子,只會象徵式收費。街坊鄰里,互惠互利呢!別看輕這些家居鋪子,所有髮型屋有的,都可以在那裡找到,連頭盔一樣的電髮儀器,亦有具備。有些「師奶」,甚至搽了電髮水,滿頭髮捲,跑回家看孩子,洗米做飯,省得打扮之餘,不顧家事,惹來家人不滿及不便,街坊生意,真有其便利之處。

後來便留了長髮,一年不剪一兩趟,也沒有印象光顧誰了。都是劉德華,人人都知道他說愛女孩子長有長長的直髮。那個年代,哪個女孩不愛劉德華?既然華Dee愛長髮,於是人人留長髮了。預科大學時,好似也曾去過髮型屋,只是束一條長長的馬尾巴,更符合經濟原則及少女心事。上髮型屋,則成了可有可無的小事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