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「日本沉沒」,荷李活式的災難片,頗有「末日救未來」的味道。揉合了日本人獨有的危機意識,將生命的價值企圖昇華到至高無尚的境界。電影能否做到,真是見仁見智。作為一個普通觀眾,沒有豐富的影評知識,看到的大抵與專業影評,不大相同。因此,我只以其中一 個文化觸覺,去看日本人甚或東方人,與西方人不大相同的文化表現。
片中主角俊夫決定犧牲自己,潛入深海引爆炸彈,爆斷即將將日本四島扯進大海的版塊,避免日本沉沒。他成敗與否,也會葬身海洋。為了所愛的玲子,他決定從容「就義」。臨行之前,他到了玲子工作的地方,與愛人度過最後一夜。玲子要求與他親熱,但他毅然拒絕,表面上,跟玲子山盟海誓,騙玲子說日後重逢,大家的關係自可更進一步,不必急於一時。但實際上,他死志已決,大概不欲給玲子留下更加不可磨滅的印記,令愛人一生活在愛和痛苦之間。
性在愛之中,是否重要,大抵各家自有說法,只是從這一段劇情,可以看到的是東方式的禮教及貞節觀念,延伸下來的一份尊重。「放乎情,止乎禮」,禮本來就是愛與共情的一個表現。同一劇情,放在「末日救未來」等西方大片之中,很容易想到編劇會如何處理。事實上,亦不難在此類製作之中,看到這些理所當然的劇情。
不過,以今下其他日劇所見,這情節大抵只是編劇一廂情願的烏托邦式思想。與其他為民族犧牲、愛國主義、末日思想......等主題一樣,都是主觀投射,將其以為美好的一面,拍在銀幕之上。十七八年前,柴門文的「東京愛的故事」,已經以愛的忠貞為題,拍下九十年代都市男女的愛情觀。記得那時有評論以為,有完治、三上、莉香及里美此等對愛的無力的堅持,就會有「愛情白皮書」中一眾主角的混沌。後者根本便是前者的延續,如果有不知自己想要什麼的上一代,自然會有連愛和傷害也分不清的下一代。那麼二十一世紀拍下俊夫與玲子這一段,是否反璞歸真,希望人在最危難時,能重拾人性之中,最原始卻最光輝的一面?
諷刺的是,拍日劇的日本明星,不少奉子成婚,然後又大條道理轉眼離婚。我們的四周,也充斥著分不清愛與傷害的人,於是,儒家崇高的思想,愈來愈像紙上談兵,真的變了「吃人的禮教」,一副要吃人的恐怖樣子,人人敬而遠之,只是我們這些古老石山才會想及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