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March 03, 2011

齊桓晉文之事章

「無恆產而有恆心者,惟士為能。若民,則無恆產,因無恆心。苟無恆心,放辟邪侈,無不為已。及陷於罪,然後從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?是故明君制民之產,必使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,樂歲終身飽,凶年免於死亡;然後驅而之善,故民之從之也輕。」

「今也制民之產,仰不足以事父母,俯不足以畜妻子;樂歲終身苦,凶年不免於死亡,此惟救死而恐不贍,奚暇治禮義哉?」

「王欲行之,則盍反其本矣:五畝之宅,樹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。謹庠序之教;申之以孝悌之義,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。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飢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」

二千多年前的《孟子》,今日看來,竟予人不謀而合之感。有仁人在位,會令百姓陷於羅網中嗎?如能為民制產,百姓生活安穩,才會有閒暇去「治禮義」。孟子懂得叫齊宣王授田、教導百姓務農飼養牲畜來製造財產,從而令他們不飢不寒,天下大治。為何我們的政府只會以派錢這個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,一個全無計劃遠景的政府,如何令社會大治?一般百姓沒有恆產自然沒有道德之心,自然會「放辟邪侈」,無所不為,所以才須餵飽他們,這樣才可以施行教化。孟子如在今日,一樣會討厭暴力,一樣會宣揚教化,但他更會體恤百姓,設法為民制產。是不是呢?

今天,我就是跟學生說了這一些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