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年教《蒹葭》時,上網找教材,居然給我找到國內大學一段短片。同學以《蒹葭》為題,拍攝一則十來分鐘的小故事。故事其實只是借題發揮,嚴格來說,內容與《蒹葭》的原詩一點關係也沒有,只是以此詩為引伸,然後創作了另一則愛情故事……
想起教育局為文學老師舉行的「新三三四文學工作坊」,友校分享如何教文學時,也有同工說曾要同學拍攝短片,讓同學嘗試用其他媒體,帶出文學感。
同學看完那段短片,知悉是跟他們幾近同齡的國內大一學生的文學功課,無不嘖嘖稱奇。我問他們是否願意一試,他們吃吃笑,不置可否。
最後,嘗試為他們分工分組,讓他們有機會籌辦一下如何拍一段小故事,同學都表現雀躍。效果不論,上載上網的,可能是那所學校該年度或數年以來,表現最優秀的作品,加上那些是大一同學,質素也會比我們的預科同學略勝,不可以同日而語呢!只是,花上的時間,算起來又似乎不大划算。《詩經》是第一個課題,多花一點時間,也許仍「情有可原」,但在分秒必爭的預科課程內,這些課內外的節數也未必值得花耗。活動有趣有時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,這也是不少時候令人卻步,墨守成規的主因。
三三四新高中,《詩經》是中四的第一個課題,中三升上中四的同學第一個專題便是要拍短片的話,我沒有信心他們能順利完成。要在課內加上拍短片的活動,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。至少我的指引一點也不能馬虎,隨時隨地,粉墨登場跟他們課餘一起籌備,亦不足為奇。
萬一我沒有參與直接指揮的工作,他們就不能成事,「我」又應該如何自處?
想著想著,始終沒有勇氣在教學進度表中,教學活動一欄,加上「拍攝短片」四個字!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