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教高考文學,數數已是十四五年之前的事。那個年代的高考文學,考三張卷,卷一是作文,卷二文學賞析,八選三,問題簡單,不多於兩句,答的卻要洋洋灑灑。卷三文學史,情況相類,一句什麼什麼的發展概況,寫下五頁單行紙就絕非難事。
我也是這個課程的過來人,教科書一幅圖片也欠奉,只有課文和少量注疏,一切技巧內容分析,全賴老師上課時講授,我們也不會用「天書」,因為那些天書在我們眼中,全是「騙錢」的玩意。不過,到我教的時候,同學已成了「天書」的俘虜,對於沒有語譯賞析的教科書,怨聲載道之餘亦不屑一顧。文學史方面,跟他們說看劉大杰的《中國文學發展史》,他們簡直當我是由瘋人院走出來的瘋婆子,差點沒報官將我緝拿,送回青山。
那時距離我的高考,只有七八年的光景。匆匆的趕上年代,不久學校已轉用有詳細語譯賞析的教科書。開始有學生質疑三個小時的文學考試,是不是不准喝水。初聽問題,眼球幾從眼眶鏡片,奪命而出!我高考時,寧可自己變得不飲不吃,免得上厠浪費時間!沒有學生再會花時間做筆記,書本上已印有大量的資料。老師的角色也有變化,由資料提供者變成吸引注意者。誠然,千禧年代始,預科同學已有另個樣子。
文學科至此,也開始變樣子。文學史被淘汰,文學賞析變成比較題,題目有一半以上,問的是引用的另些文學作品,而非指定篇章。老師除了出盡方法,令同學提高對各類文學作品的興趣,還要培養他們自行閱讀及鑑賞各類文學作品的能力。多閱讀則成了提升能力的不二法門。我們除了教授指定篇章之外,還花大量時間閱讀相關的作品,並作出比較。同學的答題技巧如比較方法等,均成了教授的內容。
多媒體教學興起,同學透過簡報、電影或電視片段,印象當會更深。不同的是新課程下的中文,出版社投放巨額的資金,教材方面,幾是有求必應;而身為小眾的文學,則往往需要老師勞心勞力,搜集各項有用的材料。
尤其是教創作,更全然不同了。從前擲下題目,同學自行創作的情況,已去如黃鶴。散文尚可憑經驗,其他文體如新詩等,真箇考驗個人的功力。各種各類寫作坊提供的刺激思維,動筆創作的方法,都大派用場。台灣蕭蕭的一系列「作詩秘笈」,在不少危急關頭,拉了我一大把。
新高中三三四,選修科目只佔二,修文學的同學數量大不如前,質素亦然。不少同學之所以淪入文學班,皆因技不如人,被剝奪了選擇權。教的,苦不堪言,讀的,無心向學,一直以來教的預備的,一下子全派不上用場。現在的同學,必須為他們簡化所有內容及資料,他們才有動機學習下去。
即使今時今日,我仍十分喜歡教文學。我的文學同學,有於高考摘下桂冠,繼續於大學修讀中文,也有只愛作詩全不讀書的,最終「揸兜」收場。無論如何,我都悉盡全力,讓他們在課內有所得著。十年人事,最終只有不斷調低標準,迎合「客戶」需求。
唯一安慰,可能是老師若能力挽狂瀾於既倒,仍有人因著你的緣故,愛上文學或考好文學。能否如願,真是天曉得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